Preview only show first 10 pages with watermark. For full document please download

泰山学院 微分方程教案

泰山学院 微分方程教案

   EMBED


Share

Transcript

  泰山学院 科学计算基础与应用系列课程《微分方程数值解》第七章 双曲型方程的有限差分法 教学课题  § 7.1 双曲型方程 讲授  1.5 学时教学目的 掌握双曲型方程组的特征,点的依存域决定域和影响域教学重点 双曲型方程组的特征教学难点 双曲型方程组的特征教学方法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课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与内容任何一个高阶微分方程,一般来说,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一阶微分方程组。如波动方程 ∂  2 u∂t 2  =  a 2 ∂  2 u∂x 2 ,  (7 . 1 . 1) 其中 a 为常数。取 ∂u∂t  =  v , ∂u∂t  =  w ,上式等价于  ∂v∂t  =  a ∂w∂x , ∂w∂t  =  a ∂v∂x . 令 u  = ( v,w ) T  ,则上式可写为 ∂u∂t  + ˜ A∂u∂x  = 0 ,  (7 . 1 . 2) 其中 ˜ A  =  0  − a − a  0  . 更一般地,考虑含 n 个未知函数 u  = ( u 1 ( x,t ) ,...,u n ( x,t )) 和 n 个方程的一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L i ( u ) = n ∑  j =1 b ij ∂u  j ∂t  + n ∑  j =1 a ij ∂u  j ∂x  =  c i , i  = 1 , 2 ,...,n,  (7 . 1 . 3) 其中 b ij  =  b ij ( x,t,u ),  a ij  =  a ij ( x,t,u ) 及 c ij  =  c ij ( x,t,u ) 都是已知光滑函数。如果 a ij , b ij , c i 仅是 x,t 的函数,则式( 1.3 )称为线性方程组。采用矩阵和向量记号 B  = ( b ij ) n × n , A  = ( a ij ) n × n , C   = ( c 1 ,c 2 ,...,c n ) T  , 则式( 7.1.3 )可写为 L ( u ) =  B∂u∂t  +  A∂u∂x  =  c. 1  假设矩阵 B 可逆,不失一般性,可以令 B  =  I  (单位矩阵),因此只需考虑下面形式的方程组: ∂u∂t  +  A∂u∂x  =  c.  (7 . 1 . 4) 从下述分析可以看出,在形式( 7.1.4 )的方程组的求解过程中,矩阵 A 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有重要地位。 7.1.1 双曲型方程组及其特征 7.1.1 如果在某点 ( x,t,u ) 处矩阵 A 由 n 个互异的实特征值: λ 1 ( x,t,u )  < λ 2 ( x,t,u )  < ...λ n ( x,t,u ) , 则称式( 7.1.4 )在点 ( x,t,u ) 处是严格的双曲型方程组。如果在某区域 Ω 上的每一点,方程在( 7.1.4 )均是严格的双曲型,则称式( 7.1.4 )是 Ω 上的双曲型方程组。 n  = 1 是一阶双曲型方程。以下假设一阶拟线性方程组( 7.1.4 )为双曲型方程组。由于矩阵 A 有 n 个互异的实特征值,因而存在 n 个线性无关的左特征向量。令行向量 l ( i ) = ( l ( i )1  ,l ( i )2  ,...l ( i ) n  ) , i  =  { 1 , 2 ,...,n } 是矩阵 A 相应于特征值 λ i 的左特征向量,即 l ( i ) A  =  λ i l ( i ) , i  = 1 , 2 ,...,n. 在 x , t 平面域 Ω 内各点引入 n 个方向 τ  i  :  dxdt  =  λ i , i  = 1 , 2 ,...,n.  (7 . 1 . 5) 由式( 7.1.5 )确定的方向称为特征方向;由特征方向确定的曲线族称为特征曲线,简称特征。用 l ( i ) 左乘方程( 7.1.4 )两端,得 l ( i ) ∂u∂t  +  l ( i ) ∂u∂x  =  l ( i ) c, i  = 1 , 2 ,...,n. 即 n ∑  j =1 􀀨 l ( i ) ∂u∂t  +  λ ( i ) ∂u∂x 􀀩 = n ∑  j =1 l ( i ) c  j , i  = 1 , 2 ,...,n.  (7 . 1 . 6)2  由于式( 7.1.4 )的解 u 沿特征方向 τ  i 的方向导数是 􀀨 du  j dt 􀀩 τ  j =  ∂u  j ∂t  +  λ i ∂u  j ∂x , i,j  = 1 , 2 ,...,n. 因而( 7.1.6 )可化为常微分方程组 n ∑  j =1 l ( i )  j 􀀨 l ( i ) ∂u  j ∂t 􀀩 τ  j = n ∑  j =1 l ( i ) c  j , i  = 1 , 2 ,...,n. 该方程组称为原方程组的特征关系。上述分析表明,沿每一特征,方程组( 7.1.4 )转化为常微分方程组。 例 7.1.1 二阶线性波动方程( 7.1.1 )等价于一阶线性方程组( 7.1.2 ),矩阵 ˜ A 的特征值为 λ 1  =  a,λ 2  =  − a ,相应的左特征向量分别为 l (1) = (1 , − 1) ,l (2) = (1 , 1) ,特征方向为 dxdt  =  ± a ,因而特征线是两条直线 x − at  =  ξ  1 ,x  +  at  =  ξ  2 。由此可得特征关系式为  ∂v∂t  +  a ∂v∂x  − 󐀨 ∂w∂t  +  a ∂w∂x 󐀩 = 0 , ∂v∂t  − a ∂v∂x  +  ∂w∂t  − a ∂w∂x  = 0 . 例 7.1.2 一维不定长等熵流动问题满足微分方程  ∂ρ∂t  +  u ∂ρ∂x  +  ρ ∂u∂t  = 0 , ∂u∂t  −  a 2 ρ∂ρ∂x  +  u ∂u∂x  = 0 . 这里 ρ,u 分别是密度和速度; a  =  a ( ρ ) 是速度。令 u  = ( ρ,u ) T  ,则上述方程可写为 ∂u∂t  +  A∂u∂x  = 0 , 其中 ˜ A  =  u ρ a 2 ρ  u  . 矩阵 A 的特征值为 λ 1  =  u  +  a,λ 2  =  u − a ,相应的左特征向量分别为 l (1) = (1 ,ρ/a ) ,l (2) =(1 , − ρ/a ) ,特征方向为 dxdt  =  u ± a ,从而可得特征关系式为  ∂ρ∂t  + ( u  +  a ) ∂ρ∂x  +  ρa 􀁛 ∂u∂t  + ( u  +  a ) ∂u∂x 􀁝 = 0 , ∂ρ∂t  + ( u − a ) ∂ρ∂x  −  ρa 􀁛 ∂u∂t  + ( u − a ) ∂u∂x 􀁝 = 0 . 3  7.1.2 依存域、决定域与影响域 考虑一维常系数波动方程初值问题  ∂  2 u∂t 2  =  a 2 ∂  2 u∂x 2 ,  −∞  < x <  + ∞ , 0  < t < T,u ( x, 0) =  ϕ ( x ) ,  −∞  < x <  + ∞ ,u t ( x, 0) =  ϕ ( x ) ,  −∞  < x <  + ∞ . (7 . 1 . 7) 由例 7.1.1 知,方程( 7.1.1 )有两条特征线 x − at  =  ξ  1 ,x  +  at  =  ξ  2 。沿着特征线求偏导数,得 ∂  2 u∂t 2  =  a 2 􀀨 ∂  2 u∂ξ  21 − 2  ∂  2 u∂ξ  1 ∂ξ  2 +  ∂  2 u∂ξ  22 􀀩 ,∂  2 u∂x 2  =  ∂  2 u∂ξ  21 + 2  ∂  2 u∂ξ  1 ∂ξ  2 +  ∂  2 u∂ξ  22 . 将上两式代入式( 7.1.1 ),得 ∂  2 u∂ξ  1 ∂ξ  2 = 0 . 由此可得初值问题( 7.1.7 )的通解为 u ( x,t ) = 12[ ϕ ( x  +  at ) +  ϕ ( x − at )] + 12 a ∫   x + atx − at ψ ( ξ  ) dξ,  (7 . 1 . 8) 这是 D’Alembert 公式。由式( 7.1.8 )可以看出,初值问题( 7.1.7 )的解 u ( x,t ) 在任意一点 ( x 0 ,t 0 ) 的值仅依赖于初始函数 ϕ ( x ), ψ ( x ) 在 x 轴上的区间 [ x 0  − at 0 ,x 0  +  at 0 ] 上的值,而与此区间外的初值无关,故称此区间为点 ( x 0 ,t 0 ) 的依存域。这个区域是由过该点的两条特征线 x  −  at  = x 0  − at 0 ,x  +  at  =  x 0  +  at 0 在 x 轴上的交点所形成。此外,可看出,对于有这两条特征线与 x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域,解在其上的值也由初值在依存域 [ x 0  −  at 0 ,x 0  +  at 0 ] 上的值确定,故称三角形域为该区间的决定域。过点 ( x 0 , 0) 也有两条特征线 x − at  =  x 0 ,x  +  at  =  x 0 ,它们也围成三角形域。由公式( 7.1.8 )可以看出,解在此区域上的任何一点的值,都受初值在该点取值的影响,故称此三角形域为改点的影响域。 4  教学课题  § 7.2 一阶线性双曲型方程的差分格式 讲授  1.5 学时教学目的 掌握微分方程及其解、通解的概念。教学重点 微分方程的解及通解的概念教学难点 通解教学方法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课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与内容首先考虑线性对流方程的初值问题  ∂u∂t  +  a ∂u∂x  = 0 ,  ( x,t )  ∈  Ω ,u ( x, 0) =  ϕ ( x ) ,  −∞  < x <  + ∞ , (7 . 2 . 1) 的差分方法,其中 Ω =  { ( x,t ) |−∞  < x <  + ∞ ,t >  0 } ; a 为给定常数。用差分方法求解微分方程 (7.2.1) 与第六章中求解抛物型方程的过程完全类似。首先用两组平行于 x 轴和 t 轴的直线构成的网格覆盖求解区域 Ω ,网格边长在 x 方向为 △ x  =  h ,在 t 方向为 △ t  =  τ  ,网比 r  =  aτ/h 。下面论述式 (7.2.1) 的一些常用差分格式。 7.2.1 常用差分格式 1.Courant-Isaacson-Rees 格式沿用前一章的记号,对式 (7.2.1) 中的方程作差分逼近。分别用向后、向前和中心差商代替空间偏导数,可得下列三种简单的差分格式: u k +1  j  − u k j τ   +  au k j  − u k j − 1 h  = 0 ,  (7 . 2 . 2) u k +1  j  − u k j τ   +  au k j +1 − u k j h  = 0 ,  (7 . 2 . 3) u k +1  j  − u k j τ   +  au k j +1 − u k j − 1 2 h  = 0 ,  (7 . 2 . 4) 分别称为左偏心差分格式、右偏心差分格式和中心差分格式。借助于 Taylor 展开式,可得前两个格式的截断误差为 O ( τ   +  h ) ,第三个格式的截断误差为 O ( τ   +  h 2 ) 。下面我们利用 Fourier 方法来讨论上述的三种格式的稳定性。上述格式可分别写成 u k +1  j  =  ru k j − 1  + (1 − r ) u k j , u k +1  j  = (1 +  r ) u k j  − ru k j +1 , u k +1  j  =  u k j  +  r 2( u k j − 1 − u k j +1 ) . 令 u k j  =  v km exp ( iαx  j ) (其中 i  = √ − 1 , α 为任意实参数, x  j  =  jh ),将其分别代入上述三个 5